標題: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東漢至東晉之歷史發展

發問:

如題,,想知道東漢至東晉之歷史的發展,,

最佳解答:

東漢 (25-220) 王莽的新王朝是一個短命政權,取而代之的是劉姓王族的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劉秀建都洛陽,故史學家稱之為東漢王朝,追稱劉邦在西安建立的王朝為西漢王朝。 王莽的改革是偉大的措施。但他失敗了,連他的王朝和生命也一起喪失。 劉秀在昆陽之戰顯示了自己的勇敢和機智,再壯大自己的勢力。於公元25年稱帝,建立東漢政權。經十幾年的努力,中國又被他統一。東漢是西漢的延續。 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中華帝國的第一個專制集權國家,較之西漢,東漢的政權要專制得多,光武帝對此改革了治國方略,權力集中予尚書台,使皇帝的個人專制獨裁起到重要作用,但一旦皇帝昏庸或幼弱無能時,尚書台就成為掌握它的大臣們的權柄的依据,皇權成為他們手中的玩物。不幸的是,東漢的歷史自光武帝之後正是如此。由於幼主即位,出現母后臨朝,權歸女主的嚴重局面,外戚以"決尚書台"的名義,操縱國政,從而破壞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下皇帝與中央政府之間的權力制約。外戚專政,必有宦官之禍。東漢皇統屢絕,外蕃入侵,母后與天子多無骨肉之親,所以多憑外戚專政。及至天子年壯,欲收回大權,必然和外戚發生衝突,于是天子引宦官密謀除掉外戚。外戚,宦官明爭暗鬥,此起彼伏。 東漢在外交上繼西漢後有很大的發展,一代明將班超長期駐守西域,努力經營終使西域五十余國皆向東漢稱臣并派出人質,年年來朝。班超派甘英出使古羅馬帝國,但被阿拉伯人所騙,只到達地中海岸。 57年日本派使臣到中國,中日交往從此開始。 64年漢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即遣郎中蔡愔等出使天竺(印度)求其道。蔡愔于67年回洛陽,帶來一些佛經,并邀請沙門攝摩騰和竺法蘭一起回國,次年,明帝建洛陽白馬寺,供攝摩騰,竺法蘭居住,并翻譯<<四十二章經>> ,為中土佛教之始。 道教在130年代開始由張道陵集神秘之大成所創,他用符咒為人治病祈禱,稱"太平道"追隨的門徒都要奉獻五斗米,故亦稱"五米道"。 東漢帝系 (1) 漢光武帝 劉秀 (25-57) (2) 漢明帝 劉莊 (58-75) (3) 漢章帝 劉炟 (76-88) (4) 漢和帝 劉肇 (89-104) (5) 漢殤帝 劉隆 (105-106) (6) 漢安帝 劉祜 (107-125) (7) 漢順帝 劉保 (125-144) (8) 漢衝帝 劉炳 (145) (9) 漢質帝 劉纘 (146) (10) 漢恆帝 劉志 (147-167) (11) 漢靈帝 劉宏 (168-188) (12) 漢少帝 劉辯 (189) (13) 漢獻帝 劉協 (189-220)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 漢昭烈帝劉備(161年—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的建國者。 孫堅(155年—191年),字文台。中國東漢時吳郡富春縣(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東漢末期的地方軍閥,著名將領。史書說他「容貌不見,性闊達,好奇節」。自稱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後裔。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曹操的長子是早逝於宛城的曹昂,而與卞氏的所生的長子是曹丕)。 補充時間:2006-10-28 16:07 關羽(?? —219年),約生於東漢桓帝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今山西運城市)。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 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是東漢末期和三國時期的軍事家。他是孫堅之長子,孫權之兄。 漢獻帝劉協(181年—234年),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時間是189年至220年。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今河南禹州市),三國時期曹操的重要謀士。 張飛(?? - 221年),字益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要將領。 補充時間:2006-10-28 16:09 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字仲謀。222年在金陵稱王,229年稱帝,建立吳國,即東吳,史稱孫吳。222年—252年在位。父孫堅,兄孫策。 皇甫嵩(?—195),字義真,安定朝那(今甘肅鎮原東南)人,東漢末期名將。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三國時期曹操重要謀士。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先生,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南縣)。三國時期蜀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補充時間:2006-10-28 16:10 孫登,中國三國時代之隱士,道教又稱孫真人或孫真人先師。 盧植(卒於192年),字子幹,涿郡涿人。身長八尺二寸。 黃忠(?? — 220年),字漢升,荊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 張角(?-184年),鉅鹿人。《三國演義》中說,張角入山採藥,遇一老人,碧眼童顏,授予《太平要術》 馬超(176年—223年),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三國時期蜀漢的著名將領。 文皇帝孫和 (224年 - 253年),字子孝,是中國三國時期吳國第一位皇帝孫權的第三子,也是吳國最後一位皇帝孫皓的父親。他曾被立為太子,但後來被廢黜,最後更被賜死。 補充時間:2006-10-28 16:12 張寶(?—184年),張角弟,鉅鹿(今河北平鄉)人,東漢末黃巾起義首領 司馬懿(179年-251年),表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中國三國時期蜀漢的著名將領。 張梁(?—184年),張角弟,鉅鹿(今河北平鄉)人,東漢末黃巾起義首領 龐統(179-214年),字士元,襄陽人,東漢未年群雄劉備的重要謀士,世稱鳳雛,與臥龍諸葛亮齊名 司馬昭(211年—265年八月初)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曹魏後期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補充時間:2006-10-28 16:15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郡眉縣(今陝西眉縣)人,為劉蜀著名謀士。 吳景帝孫休(235年-264年),字子烈,吳國皇帝,在位六年。 丁原(?? - 189年),字建陽,東漢未年地方勢力之一。 夏侯淵 (??—219年),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群雄曹操的重要將領,曹操家族軍中其中一員。 孫亮 (243年-260年;在位252年-258年),字子明,是中國三國時代吳國的第二代君主,在位六年。 何進,字遂高,東漢時代人。本為屠夫,因為其妹入宮為皇后,以外戚身份入仕 補充時間:2006-10-28 16:17 夏侯惇(?? - 220年),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重要將領,曹操家族軍中的首領。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新野人(今中國河南桐柏縣)。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省廬江縣東南)人,東漢未年群雄孫策、孫權的重要將領。 董卓(139年-192年),字仲穎,隴西臨洮人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縣(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人,三國時期魏國重要將領。 黃權(?—240年),字公衡,東漢時巴西閬中人(今四川省巴中縣西 黃蓋(生卒年不詳),字公覆,荊州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 補充時間:2006-10-28 16:19 袁紹(154年-202年),字本初,豫州汝南汝陽人(今河南商水),東漢末年政治家、軍閥。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巨平(今山東泰安)人,中國漢末、三國時代的武將。 楊儀(?—235年),字公威,襄陽人。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中國東漢末至三國時代吳國的武將,其兒子分別為周邵和周承 袁術 (?—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東漢末年軍閥。 張郃(167年—231年),是中國三國時代曹魏的武將。字俊乂(yi)。 馬良(186年 - 222年),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人,三國時期蜀漢謀士。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中國三國時代人物 補充時間:2006-10-28 16:21 呂布(公元156年—198年),字奉先,五原(今內蒙古包頭市)人。 李典,字曼成,山陽鉅野人

其他解答:

東漢承新朝王莽盲目跟從古風改革而掀起廣大的民感,民眾一片反動及思漢的思潮下而得而復國。 但因為西漢末年,權臣、外戚於內朝如尚書、黃門等官職的任用而令帝業旁落,東漢初年,便刻意將之隔離,避免重蹈覆轍。但同時,東漢的建立,比之西漢大抵過於輕鬆,軍事上根基與西漢有段距離,因此對外族雖有一定的成績,而三次收復西域,北伐匈奴等,但同時亦因為國力不足,無法兼顧西域,單單一個西羌便令東漢百多年來一直疲於奔命,令國力更見削弱。 另方面,東漢自光武、明、章三帝後,便無出聲君主,此後君主更加年紀不大便駕崩,繼位者又多選稚童甚至嬰兒,而造就外戚用權,君主又依賴宦官對抗外戚,繼而宦官自把自為的惡性循環,促使東漢政權的滅亡。 黨錮之禍的發生,令朝野間的正直之士幾乎殆盡。黃巾之亂,雖然都算平定甚速,但動搖各地根基,亦促使君閥的興起。東漢最終在董卓、曹操兩位權臣相繼興起下,終於滅亡。 東漢之後是三國鼎立的局面。 曹魏得漢獻帝禪位而稱帝,於政治方面盡力休養生息,屯田、水利等政策令百姓得以改善生活。同時又使用九品中正,一改東漢末年舉孝廉而引起的不公平問題,還有曹操用人唯才不計其品的權宜之計。但文帝曹丕為帝七年而亡,明帝即位,卻大興土木,動搖國力。同時對外,因有蜀吳二國,而將軍事交托司馬懿,令司馬家得以坐大。之後曹家雖欲壓止司馬家,但不得其法,終於如漢獻帝般禪讓予司馬炎。 蜀漢自劉備建國後,旋即因為關羽破壞三國平衡局面,令蜀吳結盟的不穩關係顯露出來。關羽的北伐雖然得到威震華夏的一時美名,但卻令蜀漢丟失荊州,亦令一意報仇的劉備,將辛苦得來的軍事力量,於夷陵之戰幾乎完全賠上。 此後進入諸葛亮治蜀的時期,政治尚算清明,經濟亦得以發展。但軍事上,街亭的失策,錯失興復漢家的良機,從此不得已以攻為守,慢慢的削弱軍力。諸葛亮死後,繼位者能力不足,又有黃皓亂政,結果一次魏國的偷襲而亡國。 吳國在孫權的領導下,君臣相和,本來有一番局面。但孫權老年於立儲一事上,態度變化,令忠臣陸遜憤疾而死。王子之間的鬥爭亦白熱化。本來繼位的孫亮,亦有一定能力。但此後幾次的政變,令吳國最終落在孫皓之手。這個為君前為君後有很大對比的孫皓,終於在一片玩樂之中,不修軍備,亦令鎮守重鎮的將領多有逃亡,自毀長城,最終滅亡。 西晉司馬炎稱帝,本就靠早上兩代的福蔭,將一盤業績不好的公司轉過自己手上。司馬炎亦非甚麼明君,雖然在他手上統一中國。但隨即亦因為隔代立儲的想法,令西晉根基動搖。他沒考慮惠帝在位,會否有人把他拉下馬,而一心想最終由惠帝的太子繼位。結果,賈后亂政,八王之亂,西晉國力大傷。加上早在東漢起便內移的各外族勢力日大,而引致五胡亂華,西晉君臣在清談風氣下,文武均不出色,最終只能偏安江左。 東晉立國後,君主長期以來要與權臣、望族相利用、相鬥爭,復與本居於當地的土族互相發展,而殘延百多年。同時,王駿、桓溫等將領自持坐鎮荊州重地,有意謀反,多次叛亂亦損害東晉根基。幸好淝水一戰,謝安謝玄等戰略得售,而擊退強敵,不但令東晉得以延長生命,亦令北方一度統一的局面打破,令南北繼續在動盪之中,進入南北朝時期。|||||東漢 (25-220) 王莽的新王朝是一個短命政權,取而代之的是劉姓王族的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劉秀建都洛陽,故史學家稱之為東漢王朝,追稱劉邦在西安建立的王朝為西漢王朝。 王莽的改革是偉大的措施。但他失敗了,連他的王朝和生命也一起喪失。 劉秀在昆陽之戰顯示了自己的勇敢和機智,再壯大自己的勢力。於公元25年稱帝,建立東漢政權。經十幾年的努力,中國又被他統一。東漢是西漢的延續。 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中華帝國的第一個專制集權國家,較之西漢,東漢的政權要專制得多,光武帝對此改革了治國方略,權力集中予尚書台,使皇帝的個人專制獨裁起到重要作用,但一旦皇帝昏庸或幼弱無能時,尚書台就成為掌握它的大臣們的權柄的依据,皇權成為他們手中的玩物。不幸的是,東漢的歷史自光武帝之後正是如此。由於幼主即位,出現母后臨朝,權歸女主的嚴重局面,外戚以"決尚書台"的名義,操縱國政,從而破壞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下皇帝與中央政府之間的權力制約。外戚專政,必有宦官之禍。東漢皇統屢絕,外蕃入侵,母后與天子多無骨肉之親,所以多憑外戚專政。及至天子年壯,欲收回大權,必然和外戚發生衝突,于是天子引宦官密謀除掉外戚。外戚,宦官明爭暗鬥,此起彼伏。 東漢在外交上繼西漢後有很大的發展,一代明將班超長期駐守西域,努力經營終使西域五十余國皆向東漢稱臣并派出人質,年年來朝。班超派甘英出使古羅馬帝國,但被阿拉伯人所騙,只到達地中海岸。 57年日本派使臣到中國,中日交往從此開始。 64年漢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即遣郎中蔡愔等出使天竺(印度)求其道。蔡愔于67年回洛陽,帶來一些佛經,并邀請沙門攝摩騰和竺法蘭一起回國,次年,明帝建洛陽白馬寺,供攝摩騰,竺法蘭居住,并翻譯<<四十二章經>> ,為中土佛教之始。 道教在130年代開始由張道陵集神秘之大成所創,他用符咒為人治病祈禱,稱"太平道"追隨的門徒都要奉獻五斗米,故亦稱"五米道"。 東漢帝系 (1) 漢光武帝 劉秀 (25-57) (2) 漢明帝 劉莊 (58-75) (3) 漢章帝 劉炟 (76-88) (4) 漢和帝 劉肇 (89-104) (5) 漢殤帝 劉隆 (105-106) (6) 漢安帝 劉祜 (107-125) (7) 漢順帝 劉保 (125-144) (8) 漢衝帝 劉炳 (145) (9) 漢質帝 劉纘 (146) (10) 漢恆帝 劉志 (147-167) (11) 漢靈帝 劉宏 (168-188) (12) 漢少帝 劉辯 (189) (13) 漢獻帝 劉協 (189-220) 魏 (220-265)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爭權,政治腐敗,大姓豪族獨霸經濟,壟斷教育,軍閥殘暴,官吏貪污.民間起義層出不窮,公元184 年,太平清道首領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東漢王朝發動各路大軍鎮壓.在參加鎮壓的隊伍中,騎都尉曹操因軍功突出,戰後被任為濟南相;孫堅因軍功被任為別部司馬;劉備也因軍功被任為安喜縣尉. 在鎮壓黃巾軍後, 全國被地的軍閥所割據,無處不在混戰. 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統一了中國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奪得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建立魏王朝. 一年後,以皇族自居的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王朝,又明年,孫權在武昌建立吳王朝.成三國鼎立. 史稱三國 魏帝系 武帝曹操 文帝曹丕(220-226) 明帝曹睿(227-239) 廢帝曹芳(240-254) 廢帝曹髦(254-260) 元帝曹奐(260-265) 蜀漢 (211-263)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爭權,政治腐敗,大姓豪族獨霸經濟,壟斷教育,軍閥殘暴,官吏貪污。民間起義層出不窮,公元184 年,太平清道首領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東漢王朝發動個路大軍鎮壓。在參加鎮壓的隊伍中,騎都尉曹操因軍功突出,戰後被任為濟南相;孫堅因軍功被任為別部司馬;劉備也因軍功被任為安喜縣尉。 在鎮壓黃巾軍後, 全國被地的軍閥所割據,無處不在混戰。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統一了中國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奪得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建立魏王朝。 一年後,以皇族自居的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王朝,又明年,孫權在武昌建立吳王朝。成三國鼎立。 史稱三國。 劉備以宗室稱帝於蜀,繼承漢統,為三國之一,史稱為蜀漢。凡二主,四十三年。有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為魏所滅。 蜀漢帝系 (1) 昭烈帝 劉備 (221-223) (2) 後主 劉禪 (224-264) 功臣名人 關羽,諸葛亮 吳 (222-280)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爭權,政治腐敗,大姓豪族獨霸經濟,壟斷教育,軍閥殘暴,官吏貪污.民間起義層出不窮,公元184 年,太平清道首領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東漢王朝發動個路大軍鎮壓.在參加鎮壓的隊伍中,騎都尉曹操因軍功突出,戰後被任為濟南相;孫堅因軍功被任為別部司馬;劉備也因軍功被任為安喜縣尉. 在鎮壓黃巾軍後, 全國被地的軍閥所割據,無處不在混戰. 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統一了中國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奪得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建立魏王朝. 一年後,以皇族自居的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王朝,又明年,孫權在武昌建立吳王朝.成三國鼎立. 史稱三國. 孫吳帝國是三國中最晚滅亡的帝國,盤踞長江東南,又稱東吳. 孫吳帝系 (1) 大帝孫權 (229-252) (2) 廢帝孫亮 (252-258) (3) 景帝孫休 (258-264) (4) 末帝孫皓 (264-280)63D0B758E2D502CC
arrow
arrow

    yanahv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