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溫室效應點解叫做溫室效應??10分的啊....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發問:

如題: 溫室效應點解叫做溫室效應?? 請用中英文對照~~~

最佳解答:

何謂‘溫室效應’ 圖片參考: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grnhse.gif ‘溫室效應’是指地球大氣層上的一種物理特性。假若沒有大氣層,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不會是現在 合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這溫度上的差別是由於一類名為溫室氣體所引致,這些氣體吸收紅外線輻射而影響到地球整 體的能量平衡。在現況中,地面和大氣層在整體上吸收太陽輻射後能平衡於釋放紅外線輻射到太空外(圖一)。但受到溫室氣體的 影響,大氣層吸收紅外線輻射的份量多過它釋放出到太空外,這使地球表面溫度上升,此過程可稱為‘天然的溫室效應’。但由 於人類活動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結果讓更多紅外線輻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強了‘溫室效應’的作用。 圖片參考: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radbal.jpg 圖一簡略地說明地球大氣層的長期輻射平衡情況。太陽總輻射量(240瓦每平 方米)和紅外線的釋放量應要均等。其中約三分之一(103瓦每平方米)的太陽輻射會被反射而餘下的會被地球表面所吸收。此外,大氣 層的溫室氣體和雲團吸收及再次釋放出紅外線輻射,使到地面更暖,高出約33℃。 溫室氣體種類 溫室氣體佔大氣層不足1%。其總濃度需視乎各‘源’和‘匯’的平衡結果。‘源’是指某些化學或物理過程使到溫室氣體濃 度增加,相反‘匯’是令其減少。人類的活動可直接影響各種溫室氣體的‘源’和‘匯’而因此改變了其濃度。 大氣層中主要的溫室氣體可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 化合物(CFCs)及臭氧(O3)。大氣層中的水氣(H2O)雖然是‘天然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但普遍認為它 的成份並不直接受人類活動所影響。表一顯示了一些溫室氣體的特性。 ‘全球變暖潛能’(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各種溫室氣體對地球的能量平衡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幫助決策者能量度各種溫室氣體對地球變暖的影響,‘跨政府氣候轉變 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在1990年的報告中引入‘全球變暖潛能’的概念。‘全球變暖潛能’ 是反映溫室氣體的相對強度,其定義是指某一單位質量的溫室氣體在一定時間內相對於CO2的累積輻射力*。表二列出 ‘跨政府氣候轉變委員會’報告內一些溫室氣體的‘全球變暖潛能’。對氣候轉變的影響來說,‘全球變暖潛能’的指數已考慮到 各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存留時間與及其吸收輻射的能力。在計算‘全球變暖潛能’的時候,是需要明瞭各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 演變情況(通常不太了解)和它們在大氣層的餘量所產生的輻射力(比較清楚知道)。因此,‘全球變暖潛能’含有一些不確定因素, 以CO2作為相對比較,一般約在±35%。 *輻射力的定義是由 於太陽或紅外線輻射份量的轉變而引致對流層頂部的平均輻射改變。輻射力影響了地球吸收和釋放輻射的平衡。正值的輻射力會使地球 表面變暖,負值的輻射力使地球表面變涼。 溫室氣體濃度的轉變 i) 二氧化碳(CO2) 夏威夷的冒納羅亞觀象台在1958年已開始對大氣層CO2濃度作仔細量度。表二顯示CO2在大氣層中 的每年平均濃度由1958年約315ppmv(百萬份之一體積)升至1997年約363ppmv。冒納羅亞觀象台的數據亦反映了每年在北半球因為植 物呼吸作用而產生的週期變化:CO2濃度在秋冬季時增加而在春夏季時減少。與北半球比較,這種隨著植物生長及凋萎 的CO2濃度週年變化在南半球的出現時間是剛剛相反,而且變化幅度較小,這種現象在赤度附近地區則完全看不到。 圖片參考: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co2.gif 圖二. 大氣層CO2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表示1974年5月 以前的數據,取自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表示1974年5月以後的數據,取自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表示每月平均值的長期趨勢。 ii) 甲烷(CH4) CH4在大氣層中的增長速度已在近十年減少下來,尤其在1991至1992年間有明顯的下降,但在1993年後期亦有 些增長。1980至1990的平均增長速度是每年13ppbv(十億份之一體積)。 圖片參考: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ch4.gif 圖三. 在夏威夷冒納羅亞觀象台收集的空氣樣本顯示大氣層中CH4的平均混合比。藍點表示量度數據,紅線 和綠線分別表示CH4混合比短期和長期的變化。 iii) 一氧化二氮(N2O) 從過往40年間,N2O的平均升幅是每年0.25%(見圖四)。現時在對 流層的N2O濃度在312到314ppbv左右。 圖片參考: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n2o.jpg 圖四. 大氣層中N2O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iv) 氯氟碳化合物(CFCs) 在各種氯氟碳化合物中,以CFC-11及CFC-12較為重要,因為其濃度比較高與及它們對平流層內的O3有很大影響。 在多種人造的氯氟碳化合物中,以CFC-11及CFC-12的濃度最高,分別約為0.27及0.55ppbv(量度於冒納羅亞觀象台,1997,見圖五 和六)。從它們的‘全球變暖潛能’數值,顯示這兩種氣體吸收紅外線輻射的能力相當高,估計在八十年代期間除了CO2以 外,CFC-11及CFC-12在所有溫室氣體中對輻射力的影響已佔了三份之一。 圖片參考: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cfc11.jpg 圖五. 大氣層中CFC-11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4000字唔夠, 英文在: 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e_grnhse.htm

其他解答:

我們常在農業、農藝的領域上聽到[ 溫室] 這個名詞。[ 溫室],是由玻璃或透明塑膠布所製成,它有一個特性:可讓短波輻射穿透,而吸收部份長波輻射。白天的太陽光屬於短波輻射,因此可以穿透溫室的玻璃或透明塑膠布;然而地球表面吸收太陽的光熱之後,會以長波輻射的形式釋放出能量,部份被玻璃或透明塑膠布吸收,能量無法完全穿透出溫室,因此可利用此種特性維持室內溫度,以利作物生長,而這種作用,便稱為[ 溫室效應]。 地球的大氣層中,含有[ 溫室氣體],它的特性如同玻璃一樣,可讓短波輻射(如太陽輻射)通過,而吸收長波輻射(如地球表面所釋放之紅外線), 使地面的輻射不易回到太空中,地表便維持在溫暖、適宜生物生存的溫度,地球也才能成為一個多采多姿、充滿生命力的星球 2007-04-07 23:58:07 補充: the temperature inside a greenhouse is higher than outside.energy from the sun passes through the glass panels. the greenhouse traps the solar power and doesn't allow the power to escape easily. the atmosphere of the earth is similar to the greenhouse. 2007-04-07 23:59:29 補充: water vapour and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chlorofluorocarbons and methane trap some of the outgoing energy and retain heat. this is called greenhouse effect.63D0B758E2D502CC
arrow
arrow

    yanahv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