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蓬萊可形容怎麼?

發問:

書到用時方恨少.....好心人請幫忙回答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最佳解答:

神界最早的神是動物,非人。仙的原型是人。仙是人的理想化,仙境是人生的理想階段,中心圍繞著人的活動和欲求。動物不能直接成仙,必須經過長期的修煉,先成精,後成人,最後才有成仙的可能。中間若碰到意外的挫折,還有可能前功盡棄。 那麼,為什麼秦漢時期會興起成仙之風。這與先秦的戰亂有關。戰國時期,都想統一中國,戰事不停,人們生命沒有保障,渴望有一個超塵脫俗的仙境,既能遠離戰火之害,又可修心養性,延年益壽,便在神話幻想的啟發下,想像出一個仙界。秦、漢統一以後,最高統治者為了能永遠享受舒適的生活,更希望長命,最好是不死,於是從上至下掀起了狂熱的神仙信仰。由巫士轉變而來的方士們,其中一部分當時對文化很有貢獻的知識分子,也有一部分為了一己的名利,不惜去迎合最高統治者,大肆宣傳傳聞中的海上蓬萊、方丈、滿洲,這便是東方的“三仙山”,也有“五神山之說”,總稱為東方的蓬萊仙境。戰國末的齊威玉、齊宣王與燕昭玉,以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勞民傷財地派人去尋找蓬萊仙境,但沒有一個人真正到達過,不是三神山隱於水下,便是因大風所阻,半途而返。可見所謂仙山,實在很虛無繚紗,是那部分方士們的瞎編。 其中有一方士徐福,齊人,曾向秦始皇上書,入海求仙。在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219年〉,帶了數千童男童女,花了很多錢,沒有結果,後干脆一去不返。徐福究竟到那裡去了?中國和日本的民間都說他去了日本,有的傳說還把徐福描繪成因為逃避秦始皇的暴政而遠渡重洋。到日本以後,他用帶去的種子和農具,在日本傳播中國的農耕技術,被日本民間尊稱為“司民耕神”和“司藥神”。傳說日本有三個地方叫蓬萊,即富士山、尾張國熱田宮與熊野。熊野有徐一叫福的墓。日語“富士”的原意,含有“不死”之意。徐福東渡的傳說在日本和東南亞都有廣泛的影響。當然,徐福是不是真的東渡了,東渡能否有條件帶領數千童男童女,這屬於學術問題。中外學人正在探討。 東方仙境興起之後,逐漸取代了西方昆侖,成為長盛不衰的仙人家鄉。民間一提仙境,多知蓬萊,鮮提昆侖。漢代帝王中的仙迷武帝,專門在皇宮的甘泉宮造了一座人工的太液池,上面便有傳聞的蓬萊等仙山,耗資甚巨。 蓬萊︰傳說是神山仙府收藏秘錄、典籍的地方,東漢的學人也稱藏書的東觀為蓬萊山。 蓬萊可形容怎麼

其他解答:

【山东烟台蓬莱市】 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 【 市名由来 】 西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东巡至蓬莱,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 2008-10-17 21:05:19 補充: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格言联 【鉴赏】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宋代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周立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2008-10-17 21:08:00 補充: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 2008-10-17 21:26:36 補充: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什么意思 先解释字在句中的意思: 书? 到? 用? 时? 方? 恨? 少? 书 知识 到 当时 用 需要,有所用 时 时侯 方 才 恨 悔恨,后悔 少 只懂那一点点 知识到需要有所有的时候才悔恨只懂那一点点 就是觉得懂一点,但是重要的却不知道,用的时候完全帮不上忙的感觉|||||蓬萊指仙人住的地方。 李白在<<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有一句<<蓬萊文章建安骨>> 指三國建安時期的文人所著的文辭都如仙人所著(有強烈的道家思想),甚有風骨(苗述寫實) 自此蓬萊指一些含道家思想的美好事物,如蓬萊仙境指一些美得像仙境的地方。63D0B758E2D502CC
arrow
arrow

    yanahv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