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有關三國演義的問題?

發問:

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著名的〈隆中對策〉,可視為三國時期影響力最深遠的一篇政論。試問〈隆中對〉之推演邏輯為何?諸葛亮如何逐步規劃劉備的大業?請分項說明重點。 諸葛亮六出祁山,但卻未有實際成果,故陳壽評曰:「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請問諸葛亮明知國力遠不及魏,天意亦不在蜀,但卻堅持興師北伐,其原因有哪些?諸葛亮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又有何評論?

最佳解答:

1. 跟吳和好,有助伐魏。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104 後主劉禪繼位之初,諸葛亮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荊州之爭使蜀、吳關係惡化,首先必須解決與吳國的關係問題。夷陵之戰後,劉備退守白帝,沒有返回成都,孫權擔心他再次興兵,因而派人通和;劉備因為吃了敗仗,繼續與吳國對抗更為不利,於是遣使報聘。但這種和好只是表面的,孫權仍然與魏國保持來往。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建興元年(223),諸葛亮遣使與吳國修好。比較而言,曹魏對吳國的威脅較蜀國要大,孫權見蜀漢主動前來,遂與曹魏斷絕關係,重新與蜀連和。自此以後至諸葛亮死前,蜀、吳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 諸葛亮在東和孫吳、平定南中後,於建興五年(226)駐屯漢中,開始了北伐曹魏、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北伐共計五次:建興六年(228年),初出祁山,因馬謖失守街亭,退回漢中;同年冬,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軍;七年(229年),攻取武都、陰平二郡;九年(231年),復出祁山,糧盡退軍;十二年(234年),出兵斜谷,據武功五丈原,司馬懿拒守不戰,諸葛亮病逝。諸葛亮雖然未能克定中原,但他殫精竭慮,志興漢室,死而後已,這種精神一直為 後人所景仰。 2. 跟關公的忠義表現方式不同。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104 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他竭誠盡力,志定中原,興復漢室。劉備病死後,諸葛亮因其托孤之誠,殫智竭慮,輔佐劉禪。蜀漢軍國大計,無論大小,都由諸葛亮來處理,爲了減少差錯,甚至自校簿書。他減省官職,修整法度,平定南中,北伐曹魏。因國事繁劇,戎馬勞累,最後心力交瘁,病死軍中。諸葛亮雖然壯志未酬,齎恨以歿,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精神一直爲後人所敬仰。 2011-06-27 00:34:15 補充: 3. 隆中對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5/25z/25z06/25z0606.htm 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亮被他的誠意感動,提出一個如何統一全國的戰略方案。亮居住在隆中,所以史稱這一戰略方案為「隆中對」或「隆中對策」。其基本內容:第一,先消滅割據勢力中最弱的劉表和劉璋,佔據荊、益兩州作為恢復漢室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成鼎足之勢。第二,在根據地改革政治,穩定內部,積蓄力量。第三,聯合孫權,孤立曹操,然後從荊、益二路分兵伐曹,恢復漢室。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創業,基本上是按這一戰略方案實施的。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其他解答:63D0B758E2D502CC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nahv7 的頭像
    yanahv7

    yanahv7的部落格

    yanahv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