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巴拿馬運河全長多少公里?
發問:
巴拿馬運河全長多少公里? 有無人知??? 請回答..thanks
最佳解答:
巴拿馬運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巴拿馬運河)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1/Crystal_Clear_app_kstars.png/24px-Crystal_Clear_app_kstars.png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d/Panama_Canal_PIA03368_lrg.jpg/180px-Panama_Canal_PIA03368_lrg.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巴拿馬運河鳥瞰 巴拿馬運河(英語:Panama Canal;西班牙語:Canal de Panamá)位於拉丁美洲的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總長82公里,寬的地方達304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52米。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在太平洋一側有兩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有一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的船閘有三層,高達21米,每扇有745噸重,但平衡相當好,只要30千瓦功率的電機即可驅動開合。 船室長305米,寬33.5米,船隻在船閘中被提升26米,進入人工築壩攔截查格裡河形成的嘎頓湖(加通湖或嘉頓湖),通過運河再經過一座單層船閘降到海拔16.5米,進入米拉弗洛湖,再經過一座雙層船閘降到海平面高度進入太平洋。每座船閘都是成對的,所以可以雙行,船隻在船閘中由軌道牽引機牽引行動。太平洋海面比大西洋海面高24厘米,並且潮汐較高。嘎頓湖中有幾個小島,是野生動物保護區。 目錄[隐藏] 1 歷史 2 建造過程 3 應用 4 擴建 5 參見 6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a/Panama_Canal_Locks.jpg/180px-Panama_Canal_Locks.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巴拿馬運河的三層船閘 自從1820年以來,美國就有了在中美洲建造橫跨太平洋和大西洋運河的計劃,因為船隻從紐約到加利福尼亞必須航行到南美洲最南端繞行合恩角。當時有三種選擇方案,在墨西哥、尼加拉瓜和巴拿馬,但從1850年到1855年在巴拿馬建造了橫跨地峽的鐵路,使巴拿馬成為首選方案。建造蘇伊士運河的負責人法國的菲迪南·德·勒塞普(Ferdinand de Lesseps)在1880年1月1日負責開始動工開鑿巴拿馬運河。 但是在高燥地帶開鑿蘇伊士運河和在熱帶叢林內開鑿完全不同,洪水、泥濘、熱帶的流行病如瘧疾、黃熱病等造成的高死亡率迫使法國人放棄了這個計劃。 當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認為運河對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意義都很重大,決定接過這個項目,在1903年和當時巴拿馬地區的主權國家哥倫比亞政府簽定了「海-艾蘭條約」,取得在巴拿馬開鑿運河的權力,但哥倫比亞議會不批准此條約。羅斯福派人和哥倫比亞反政府軍隊接觸,答應會幫助他們取得獨立,1903年11月3日巴拿馬宣佈獨立,美國軍艦在巴拿馬海域舉行「軍事演習」,哥倫比亞只得承認其獨立。為了報答羅斯福,根據1903年11月18日和美國簽定的「海-布諾-瓦里拉條約」,美國以1千萬美元的代價,從1904年2月23日起對寬16.1公里的運河區取得了永久租界權。 [編輯] 建造過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8/PedroMiguelLocks1913Color.jpg/180px-PedroMiguelLocks1913Color.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在建造中的巴拿馬運船閘 美國成立了由海軍上將約翰·C·懷特負責的「地峽運河委員會」,當時古巴醫生胡安·卡洛斯·芬萊已經發現了導致2萬法國工人喪生的黃熱病是由蚊子傳播的。因此由威廉·C·喬戈斯醫生為首的執行了一個「巴拿馬運河開鑿期間新衛生措施」在1905年基本消滅了黃熱病。 開鑿的第一位總工程師是約翰·芬德來·瓦拉斯,但由於組織不力和疾病肆虐,一年後被辭退,第二位總工是約翰·斯蒂文,他領導建設了必須的後勤設施,包括工人的住房,改造了地峽鐵路,使能承受更繁忙的運輸,可以有效地運走開鑿出的土方,他於1907年辭職,由喬治·華盛頓·郭達斯上校接替了他的工作,他的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讚揚,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勒塞普曾經主張要建設一個和海平面保持一致的運河,但無法解決和在好幾個部位橫跨運河的查格裡河的關係,因為查格裡河在雨季有很大的洪水,都會流入運河。斯蒂文最後選擇了用船閘建造梯級運河的方案。郭達斯上校執行了這個方案,用一座大壩攔住查格裡河,形成人工的嘎頓湖,大壩發電還可以為船閘提供必須的動力,湖水還為運河提供了一個幾乎達運河總長三分之一的「水橋」。在郭達斯上校的領導下,開鑿運河開始破土動工,即使是採用了梯級方案,運河挖掘的土方量也比勒塞普最初估計的高出四倍多。直到1913年10月10日當時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親自啟動大壩閘門,宣佈運河竣工。許多印第安人勞工參加了運河開鑿工程,官方宣佈的死亡勞工人數為5609人。 為了建造巴拿馬運河,法國在開始付出了3億美元,美國又追加了3億7千5百萬美元,共挖掘了1億7千7百萬方土方,用了4百5十萬方混凝土,最多時有4萬工人同時施工。 [編輯] 應用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e/e9/Stamp-ctc-panama-canal-opens.jpg/180px-Stamp-ctc-panama-canal-opens.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為紀念運河通航美國發行的郵票 1914年8月15日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極大地縮短了美國東西海岸間的航程,比繞合恩角縮短了1萬4千8百公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利用運河將航空母艦送去補充幾乎被毀滅的太平洋艦隊。航空母艦雖然能夠通過運河,但有需要先拆除航標,騰出航道。 2004年財政年度期間總共有14 035艘船隻,總吃水266 916 576噸通過巴拿馬運河。 1977年9月7日美國和巴拿馬簽定了陶里歐-卡特條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承認了巴拿馬對運河區的主權,條約規定美國在1999年12月31日以前逐步將主權歸還巴拿馬,這個條約受到美國許多人的反對,巴拿馬軍隊司令諾列卡威脅如果美國不批准這個條約就會破壞運河。1989年12月20日,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喬治·布希以保護運河維護人權的名義派兵「入侵」巴拿馬,推翻巴拿馬政府,捉拿巴拿馬軍隊司令諾列卡。此舉引起拉丁美洲國家的普遍反對,懷疑美國政府想藉機推翻陶里歐-卡特條約,拒不歸還巴拿馬運河。 運河的主權於1999年交還巴拿馬,由於運河無法通過巨型油輪和現在的大型航空母艦,美國正在計劃在中美洲其他地方開鑿新的運河。 [編輯] 擴建 2006年10月22日,巴拿馬就巴拿馬運河擴建舉行全民公投,超過78%的投票者支持擴建,擴建計劃獲得通過。計劃在運河的兩端各修建一個三級提升的船閘和配套設施,船閘的寬度擴大到55米,長度到427米。[1]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其他解答:
請問 Dave Kwok ~ Totti 除左複製答案,仲有無野識?|||||巴拿馬運河全長80公里, 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 航程約須8-10小時.|||||巴拿馬運河(英語:Panama Canal;西班牙語:Canal de Panamá?)位於拉丁美洲的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總長82公里,寬的地方達304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52米。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在太平洋一側有兩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有一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的船閘有三層,高達21米,每扇有745噸重,但平衡相當好,只要30千瓦功率的電機即可驅動開合。 船室長305米,寬33.5米,船隻在船閘中被提升26米,進入人工築壩攔截查格裡河形成的嘎頓湖(加通湖或嘉頓湖),通過運河再經過一座單層船閘降到海拔16.5米,進入米拉弗洛湖,再經過一座雙層船閘降到海平面高度進入太平洋。每座船閘都是成對的,所以可以雙行,船隻在船閘中由軌道牽引機牽引行動。太平洋海面比大西洋海面高24厘米,並且潮汐較高。嘎頓湖中有幾個小島,是野生動物保護區。 歷史 巴拿馬運河的三層船閘 自從1820年以來,美國就有了在中美洲建造橫跨太平洋和大西洋運河的計劃,因為船隻從紐約到加利福尼亞必須航行到南美洲最南端繞行合恩角。當時有三種選擇方案,在墨西哥、尼加拉瓜和巴拿馬,但從1850年到1855年在巴拿馬建造了橫跨地峽的鐵路,使巴拿馬成為首選方案。建造蘇伊士運河的負責人法國的菲迪南·德·勒塞普在1880年1月1日負責開始動工開鑿巴拿馬運河。 但是在高燥地帶開鑿蘇伊士運河和在熱帶叢林內開鑿完全不同,洪水、泥濘、熱帶的流行病如瘧疾、黃熱病等造成的高死亡率迫使法國人放棄了這個計劃。 當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認為運河對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意義都很重大,決定接過這個項目,在1903年和當時巴拿馬地區的主權國家哥倫比亞政府簽定了「海-艾蘭條約」,取得在巴拿馬開鑿運河的權力,但哥倫比亞議會不批准此條約。羅斯福派人和哥倫比亞反政府軍隊接觸,答應會幫助他們取得獨立,1903年11月3日巴拿馬宣佈獨立,美國軍艦在巴拿馬海域舉行「軍事演習」,哥倫比亞只得承認其獨立。為了報答羅斯福,根據1903年11月18日和美國簽定的「海-布諾-瓦里拉條約」,美國以1千萬美元的代價,從1904年2月23日起對寬16.1公里的運河區取得了永久租界權。 建造過程 在建造中的巴拿馬運船閘 美國成立了由海軍上將約翰·C·懷特負責的「地峽運河委員會」,當時古巴醫生胡安·卡洛斯·芬萊已經發現了導致2萬法國工人喪生的黃熱病是由蚊子傳播的。因此由威廉·C·喬戈斯醫生為首的執行了一個「巴拿馬運河開鑿期間新衞生措施」在1905年基本消滅了黃熱病。 開鑿的第一位總工程師是約翰·芬德來·瓦拉斯,但由於組織不力和疾病肆虐,一年後被辭退,第二位總工是約翰·斯蒂文,他領導建設了必須的後勤設施,包括工人的住房,改造了地峽鐵路,使能承受更繁忙的運輸,可以有效地運走開鑿出的土方,他於1907年辭職,由喬治·華盛頓·郭達斯上校接替了他的工作,他的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讚揚,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勒塞普曾經主張要建設一個和海平面保持一致的運河,但無法解決和在好幾個部位橫跨運河的查格裡河的關係,因為查格裡河在雨季有很大的洪水,都會流入運河。斯蒂文最後選擇了用船閘建造梯級運河的方案。郭達斯上校執行了這個方案,用一座大壩攔住查格裡河,西成人工的嘎頓湖,大壩發電還可以為船閘提供必須的動力,湖水還為運河提供了一個幾乎達運河總長三分之一的「水橋」。在郭達斯上校的領導下,開鑿運河開始破土動工,即使是採用了梯級方案,運河挖掘的土方量也比勒塞普最初估計的高出四倍多。直到1913年10月10日當時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親自啟動大壩閘門,宣佈運河竣工。許多印第安人勞工參加了運河開鑿工程,官方宣佈的死亡勞工人數為5609人。 為了建造巴拿馬運河,法國在開始付出了3億美元,美國又追加了3億7千5百萬美元,共挖掘了1億7千7百萬方土方,用了4百5十萬方混凝土,最多時有4萬工人同時施工。 應用 為紀念運河通航美國發行的郵票 1914年8月15日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極大地縮短了美國東西海岸間的航程,比繞合恩角縮短了1萬4千8百公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利用運河將航空母艦送去補充幾乎被毀滅的太平洋艦隊。航空母艦雖然能夠通過運河,但有需要先拆除航標,騰出航道。 2004年財政年度期間總共有14 035艘船隻,總吃水266 916 576噸通過巴拿馬運河。 1977年9月7日美國和巴拿馬簽定了陶里歐-卡特條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承認了巴拿馬對運河區的主權,條約規定美國在1999年12月31日以前逐步將主權歸還巴拿馬,這個條約受到美國許多人的反對,巴拿馬軍隊司令諾列卡威脅如果美國不批准這個條約就會破壞運河。1989年12月20日,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喬治·布殊以保護運河維護人權的名義派兵「入侵」巴拿馬,推翻巴拿馬政府,捉拿巴拿馬軍隊司令諾列卡。此舉引起拉丁美洲國家的普遍反對,懷疑美國政府想藉機推翻陶里歐-卡特條約,拒不歸還巴拿馬運河。 運河的主權於1999年交還巴拿馬,由於運河無法通過巨型油輪和現在的大型航空母艦,美國正在計劃在中美洲其他地方開鑿新的運河。63D0B758E2D502CC
留言列表